小编分享野外钓鱼时的合理布窝技巧。

鱼类尽管是生活在水里,但它们同样地也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及听觉等器官。尤其是鱼体的两侧那个“侧线”十分了得,据说有着很灵敏的感知功能呢。它不但能测定方位、感觉水温和水流变化等,还能“测”到频率很低的声波振动。这话听来一点不假,我曾多次碰到过这样的现象:上钩的鱼儿经过一番挣扎脱钩而去后,窝子里起码有个把小时无鱼问津。这鱼体越大,闹腾越凶,造成的影响越是严重。究其原因,就是那个逃脱的家伙在挣扎脱钩时发出的声波被同伴及时理解而纷纷逃散所致。所以,现在我一旦发现有鱼儿上钩,总是尽快地将它引离窝子。

鱼类终生栖息于水中,由于环境所致,都是近视眼。可是,其巩膜突出,且眼镜多长于头部两侧,从而弥补了视距上的不足。鱼儿虽然因近视而视物朦胧,但对物体的轮廓,特别是物体在移动时,仍可有所察觉。例如,当你在岸上行走时,躲在水草缝隙里晒太阳的鱼会忽地“哗啦”一声,水花儿一翻逃遁了。因为它先看到了你的影子。这是由于水面折光的原因,鱼在较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物体在水中的倒影。因此,如有阳光,在选择钓位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上午脸朝西,下午脸朝东,就是这个缘故(除非钓位附近有树木、建筑物或草垛等遮蔽)。

说到听觉,记得有一次我全神贯注地盯着浮漂,有个村民边向我走来,边大声的问:“钓到没有哇?”待他走进身旁,我忙压低嗓门:“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走路脚步要轻。”该村民一脸茫然的问:“鱼也有耳朵呀?”他显然不知道鱼的确也有“耳朵”。鱼类虽然没有外耳和中耳,只有内耳,但其听觉却比我们人类要灵敏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鱼在水下能听见振动频率在2~280核赫兹(即每秒速度)之间的声音呢。怪不得无论是“浮头”的鲢鳙,还是晒阳的黑鱼、鲤鱼、鲫鱼和草鱼等,有时会突然地隐身而去。原来,它们早已发现了“敌情”。

那么,怎样打窝子才算合理呢?根据笔者多年的体会,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鱼类,它们的栖息地也不尽相同,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很均匀地散步在广阔的水域里。因为鱼类会随着季节的变换,其栖息的场所也随之改变。

其次,不少的鱼类为了生存,会离开它们原来栖息的地方,游戈到食物丰富的环境去觅食。近30年的垂钓,本人渐渐地有个癖好,就是在选点时,总喜欢在有水花生(随风漂来的不在此列)或者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的地方打窝子。因为这儿不仅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较多,是鱼儿觅食的场所,而且他们觉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比起光荡荡的水面环境要安全得多。此外,人们淘米洗菜的码头附近,岸上堆积着杂物的河坎下边,以及河畔用尼龙网临水圈着的鹅栏处,也都适合打窝子。因为此类场所食物丰富,鱼儿喜欢来这里“打打牙祭”。

俗话说鱼有鱼道,鱼儿从栖息地到觅食区去,或是从觅食区再回到栖息地,其游戈的通道一般是相对固定的。而所谓的“鱼道”,亦与地形的影响不无关系。在垂钓中,我曾不止一次地碰到过这样的现象,不经意间把饵料一下子打在深与浅的过渡地带上,鲫鱼呀,黄颡呀,频频地咬钩。有一次,在潘家圩子北头,我就曾在一个窝子里不动身接二连三地钓了9条大黄颡,条条都有筷子那么长。

我在野钓时有个习惯,只要看到附近有村民,总喜欢去套套近乎,闲话几句,话题无非是这条河近几年有没有干塘取鱼呀?鱼的种类以及密度如何呀?等等。并恳请村民指点哪里是深塘沟槽,何处有暗桩倒树,我都洗耳恭听,愿闻其详。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地在这儿劳作,对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

但凡称得上行家里手的钓鱼人,他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喜欢这里转转,那儿瞧瞧,仿佛是在欣赏大自然似的。其实不然,他这是在闻气味:鱼腥味越浓,说明越是有鱼;观水色: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水体颜色浑浊,意味着底下有鱼在活动;察地形;此环节在打窝子时是至关重要的。我就很喜欢在河岸的突出部位,或是河道的狭窄地带打窝子。实践证明,窝子打在这类地段,大多会有喜人的鱼获,因为这些地方是鱼儿活动和觅食的必经之路。另外要留意水生植物的分布情况:如面积的大小,有无自然缝隙,以及疏与密等。常与笔者一块儿抛钩引线的陈钓友、陆钓友,他们在挂饵之前,总是先用空钩这儿试试,那里探探,其目的就是为了“浅中找深,深中找浅”,看看窝子究竟打在何处比较合理。

鱼类是变温动物,他们会随着季节的转换而改变其洄游规律和摄食规律。因此,我们在垂钓时,务必不能死搬教条,而忽视了气候、时间、水体等诸多客观因素,否则,不是当了空军,就是鱼获寥寥。

就说“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这句广大钓友耳熟能详的渔谚吧。说到底,其实这只是垂钓经典中的 一个基本原则而已。

比如“春钓滩”,它是指在风和日丽的上午、中午和下午,浅滩上的水温较高,此时垂钓,窝子打在浅处为宜。但在清晨和傍晚时分,由于尚未日出或太阳已经下山,这时的气温和水温都很低,鱼儿多蛰伏于深坑凹塘里。我们如果死板硬套,还在水很浅的地方投饵抛钩的话,所获也就可想而知了。

“夏钓潭”,潭,即深水。它是指在盛夏的中午时分,太阳如同火球,水面仿佛浴池,人们躲进空调房,鱼儿游入深水塘。此时此刻,唯有将钩饵抛到深水之中,方可有所收获。而早晨或傍晚,则较为凉爽,鱼会游到浅水地带来,特别是会到又水草遮蔽或是饵料丰富的地方活动觅食。所以,我们在这两个时间段出钓,就无须非去找深潭不可了。

“秋钓荫”。荫,阴凉之处。河岸上的树木、高秆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等),以及有水草的阴凉水域,一是水温适宜鱼类的生存活动,二是食物较为丰富,不少人都喜欢把窝子打在这些阴凉之处。但是,进入深秋时节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除了鲫、鳊及鲤鱼等仍比较活跃外,不少鱼类的食欲已明显减退,至于鲢鳙和草鱼等更是难觅其踪。

“冬钓阳”,阳,乃向阳的水域。有句渔谚说“数三九,鱼封口。意思是到了数九寒冬滴水成冰的季节,鱼儿进入了冬眠状态,几乎不在进食。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行文至此絮絮叨叨,全做聊天。简而言之:窝子忌多,重在合理。